石家莊方泉文化用品有限公司 | 2025-06-19
蛇是一種古老的動物,不僅出現(xiàn)較早,而且分布較廣。據(jù)考證,蛇的出現(xiàn)最早可追溯到距今1.3億年前,全球各地幾乎都有蛇的蹤跡?!吧摺痹诩坠俏闹凶鳌八?。《說文解字》載:“它,蟲也。從蟲而長,象冤曲垂尾形?!庇终f:“上古草居患它,故相問‘無它乎?’”這個“它”是“蛇”的古體字。因那時蛇害對人的威脅無處不在,所以朋友熟人碰面,往往都要問:“沒碰到蛇吧?”后來,這個“它”字被假借為其它的“它”,久而久之,逐漸失去了蛇的本義,于是就將“它”字另加“蟲”旁,產(chǎn)生了“蛇”字。另外,“巳”字,古意作“蛇”解?!啊取癁椤ㄉ撸┫笮巍薄Jぶ芯褪且浴八取迸洹吧摺钡?,巳時即蛇時,巳年即蛇年。
從我國發(fā)掘出土的文物來看,自新石器時代開始,文物上就出現(xiàn)了蛇的形象,但與龍、虎等生肖動物相比,在我國古代文物中,蛇的形象并不很常見。從現(xiàn)有的遺存來看,蛇的形象主要出現(xiàn)在陶器、銅器、瓷器、瓦當(dāng)、銅鏡等文物上。這些文物中蛇的形象,或描繪、或刻劃、或雕塑,大都形態(tài)逼真,生動活潑,真可謂千姿百態(tài),神秘莫測,從中可以窺見蛇在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中的豐富寓意。
圖騰之蛇。在中國古老的民俗文化中,蛇曾是吉祥美好的象征,是中華民族最早的圖騰之一。作為一種古老而原始的爬行動物,蛇冰冷的軀體與身上的毒液使人感到害怕,沒有四肢卻能迅速游動、攀高、穿縫、入洞,靈巧無比,給人一種神秘感。人們逐漸由恐懼、敬畏而發(fā)展為將蛇作為圖騰加以崇拜。此外,蛇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——龍的主要原型動物之一。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,是由蛇的形象融合其他動物形態(tài)想象演化而來,龍的主體仍是蛇的形象,故人們常稱蛇為“小龍”。由此也可看出,蛇作為一種圖騰在古代先民心中的重要地位。
從新石器時代出土的蛇銜蟾蜍紋筒形陶罐、紅陶貼塑蛇紋罐,以及石峁遺址出土的蛇紋石雕、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堆塑龍蛇紋透底器等文物來看,在龍這個神獸沒有完全演化定型之前,蛇被古代先民視為崇拜的對象,有些還可能作為部落圖騰?!渡胶=?jīng)》中記載的蛇神就較多,有操蛇之神:“夫夫之山……神于兒居之,其狀人身而身操兩蛇,常游于江淵,出入有光?!庇猩叨瘢骸拔鞣捷晔?,左耳有蛇,乘兩龍?!庇幸陨咦鍪刈o之神:“黑齒國在其北,為人黑齒,食稻啖蛇,一赤一青,在其旁。一曰在豎亥北,為人黑首,食稻使蛇,其一蛇赤?!敝两窀=ㄒ粠н€建有蛇王宮廟,并保留有過蛇王節(jié)、游蛇燈的習(xí)俗。
創(chuàng)世之蛇。在中西方創(chuàng)世神話中,“蛇”扮演著重要的角色,人首蛇身的伏羲、女媧是中國創(chuàng)世神話中的形象。在中國文化中,伏羲和女媧的人首蛇身形象暗示著生殖與繁衍。他們被認為是人類的始祖,通過交尾創(chuàng)造了人類,蛇身的交纏可能象征著兩性的結(jié)合,這種結(jié)合帶來了人類的繁衍。而且在民間文化中,如“蛇盤兔,必定富”的剪紙圖案,也表達了對多子多福的生殖崇拜。蛇能夠蛻皮而求得再生,這一特性也讓它成為一種“福祿壽”的象征,人們將蛇與生命的延續(xù)和再生聯(lián)系起來,認為它具有神秘的生殖力量。
在漢代出土的畫像石、畫像磚和彩繪帛畫中,伏羲和女媧的神像都是被描繪成人體蛇軀蛇尾的形貌,或雙手捧著太陽和月亮,或手中分別執(zhí)著規(guī)和矩,下體的蛇軀和蛇尾有時也畫成龍軀和龍尾。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墓群出土的唐代絹畫中,群星圍繞中的伏羲和女媧的蛇軀和蛇尾,更是親密無間地交纏在一起,顯示出神異的藝術(shù)造型,更寓有對后世子孫繁衍的期望。
生肖之蛇。我國農(nóng)歷是以干支紀年,凡地支“巳”即為蛇年。古代天文學(xué)家將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,依照十二種動物的生活習(xí)慣和活動規(guī)律確定為十二生肖。夜間十一時至次日凌晨一時屬子時,是老鼠趁夜深人靜頻繁出入活動之時,稱為“子鼠”,以此類推排列為“丑牛”“寅虎”“卯兔”“辰龍”“巳蛇”“午馬”“未羊”“申猴”“酉雞”“戌狗”“亥豬”?!八壬摺笔歉鶕?jù)上午九時至十一時為“巳時”,此時朦朧的霧氣已漸漸消散,天空艷陽高照,蛇會出穴覓食,故稱“巳蛇”。
從湖北云夢睡虎地出土秦簡的記載來看,十二生肖的說法在春秋前后就已經(jīng)存在。十二生肖陶俑常見于隋、唐、五代及宋代墓的陪葬品中,陶俑的形象,有的是人俑帶生肖;有的是人身生肖頭,有的是人捧生肖,姿態(tài)各異。
祥瑞之蛇。蛇還被視為象征吉祥之物,在《詩經(jīng)》中,蛇還是生女的吉夢,所謂:“維虺維蛇,女子之祥”。《史記·封禪書》載:(秦)文公夢黃蛇自天下屬地,其口止于鄜衍。文公問史敦,敦曰:“此上帝之征,君其祠之?!庇谑亲鬣~畤,用三牲郊祭白帝焉。當(dāng)時的史官認為,黃蛇是“上帝之征”。可見蛇不僅僅是小龍,有時與龍的地位相近。秦末劉邦曾“斬白蛇起義”,白蛇被指為“白帝子”,“帝子”當(dāng)是龍,可原形卻是蛇。據(jù)魏晉志怪小說《拾遺記》載,三國時東吳丞相張昭的祖母曾乘輕舟游于江上,忽有長蛇騰入舟中。卜人告之,此吉祥也,子孫當(dāng)貴,后其孫張昭位至丞相。所以,蛇的出現(xiàn)往往被視為吉兆,其形象也常被制作在瓦當(dāng)、印紐、銅鏡等器物之上。
以現(xiàn)藏于首都博物館、出土于北京昌平的西周早期蛇紋盾飾為例,盾飾鑲在盾的正面,具有加固、裝飾、威懾的作用。此盾正面飾一盤繞的蛇,蛇頭居于正中的上部,呈S形,既展現(xiàn)了蛇的威猛和震懾作用,又賦予盾牌蛇靈保佑平安的美好寓意。
方位之蛇。蛇的形象也被用來代表北方的玄武,其形貌是下龜上蛇交纏一起。玄武起源于中國古人對宇宙的崇拜,早在殷商時期,古人就把星空分成二十八個星座,稱為“二十八星宿”。而二十八星宿又分為東、南、西、北四組,人們把南方的星星想象成一只大鳥的形狀,稱為“朱雀”,把東方的星星想象成一條龍的形狀,稱為“青龍”,把西方的星星想象成一只老虎的形狀,稱為“白虎”,而位于北方的北斗七星,好像龜和蛇纏繞的形象,稱為“玄武”。所以“玄武”就成為掌管北方的神靈。這也是人們常說的“左青龍,右白虎,前朱雀,后玄武”的由來?!段倪x》注云:“龜與蛇交曰玄武。”補注:“玄武,謂龜蛇。位北方,故曰玄,身有鱗甲,故曰武?!?/span>
漢代出土的四神瓦當(dāng)中,玄武的瓦當(dāng)形象就是龜蛇合體。北宋時期,玄武改名成真武。明朝時期,由北方入繼大統(tǒng)的明成祖,視鎮(zhèn)守北方的玄武為其護佑之神,大肆崇祀真武。后來在道教中,蛇龜相纏的玄武,又成為北方真武大帝的神將。今日武當(dāng)還保存有明代鑄成的玄武銅像。
國產(chǎn)動畫片《白蛇:浮生》宣傳海報截圖
愛情之蛇。古代民間還將蛇與愛情密切相連,主要體現(xiàn)在民間故事《白蛇傳》中?!栋咨邆鳌访枋龅氖且粋€修煉成人形的蛇精與人的曲折愛情故事,表達了人們對男女自由戀愛的贊美與向往?!独m(xù)搜神記》《博異志》《聊齋志異》等均有蛇精化人的故事,但大多以悲劇收場,只有白娘子的傳說長久為老百姓所喜愛,不斷被編成戲劇、舞蹈演出,繪制成年畫、皮影等,至今仍帶給人以美的享受。
現(xiàn)收藏于江西省豐城市博物館的元代青白釉白蛇傳戲曲人物枕,長22.3厘米,寬13.8厘米,高14厘米。枕呈長方形,枕身雕塑成一座仿木結(jié)構(gòu)的彩棚戲臺,前后左右共有四個棚臺,兩側(cè)彩門,窗口為透雕六瓣梔子花連弧圖案,棚臺前左右立雙欄桿,欄柱頂端飾仰蓮圖案,中有臺階進入棚臺,棚臺內(nèi)有各不相同的演出場面,分別為傳統(tǒng)戲曲《白蛇傳》中斷橋、借傘、還傘、水漫金山等四出場景。
從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到漢代的帛畫再到唐宋的陶俑,從生肖巳蛇到《白蛇傳》的傳奇故事,蛇的形象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下都有著不同的象征意義。這些文物中的蛇形象不僅展示了古人對蛇的崇拜和信仰,也反映了蛇在中國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。
作者:楊曙明
作者單位:陜西省社會科學(xué)院特聘研究員